(产品经理视角)人群圈选/用户分群与用户画像系统

最后更新于: 2024年5月17日

很多人搞不清用户标签、用户分群(人群圈选)与用户画像的关系,本文就来掰扯一下。

1、人群不就是组合标签么?

参考前文《(产品经理视角)如何设计一个用户标签系统》,标签是单一维度、简单业务条件的描述,如一个客户的性别是男,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标签实例。

人群,则是用更复杂的条件来定义出一群人,如“性别为女、且最近30天下单频次为低频、且历史累计下单金额超过XX元”。

我和研发讨论过标签和人群的实现方案问题,他们一直纠结:其实人群不就是更复杂一点的标签么,为何要单独做人群,统一用标签处理不就行了?

从纯技术实现角度,似乎这么理解也没毛病。我把所有业务条件都打成标签,然后用多个标签组合成一个新的标签,不就行了?

但,实际的业务场景是更复杂的。标签这个孱弱的身子,大概率应付不了运营同学的折磨。

举个栗子。运营同学和你说,TA想要一个标签,条件为:过去90天内在小程序下过单但是在App没下过单的客户且这个客户历史上曾经在App下过单。目的是对App的流失用户做召回推送。

为了实现上面这个标签,你得加工出3个独立标签:

  • 过去90天内在小程序下过单的客户
  • 过去90天内在App没下过单的客户
  • 历史上曾经在App下过单的客户

然后做一次取交集的运算,将完全符合以上3个标签条件的客户,打上一个新标签。

以上操作,有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有了。首先,标签一般是离线D+1生成的,你需要提前生成。其次,等上面这3个基础标签做出来后,你还要做一次交集运算,这本身也是需要耗费时间的。再次,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持续制作所谓组合标签,那用户名下的标签表也会无限膨胀,不利于维护。

所以,哪怕是只从技术实现角度考虑,我们也推荐,再抽象出一个叫做“人群”的东西,和标签区分出来。

2、人群到底要如何构建?

按照每个公司的实际业务情况和研发的实现方案,人群可以用不同方式来实现。

1)简单粗暴的方案:基于标签构建人群

前面已经提过类似思路了,就是我先做出一批标签待选,然后用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逻辑组合出一个人群。

这种方案的特点就是简单,但不够灵活,因为并非所有业务条件都适合做成标签,不然标签表会一直膨胀。

2)更灵活的方案:基于“事件”模型构建人群

事件模型(Event模型)是业界很常用的一个数据模型,一个Event就是描述:一个用户(或其他主体)在某个时间点、某个地方,以某种方式完成了某个具体的事情。

例如,将下单行为处理为一个Event,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事件的多个变量灵活来筛选条件:下单时间、下单次数、下单金额、购买什么商品等。

以上面提过的标签“过去90天内在小程序下过单的客户”为例,对应这里的Event,就是设置下单时间为“过去90天”、下单渠道为“小程序”,有做过这个动作的客户即可被圈选出来。

如果有多个Event,则使用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逻辑处理这多个Event之间的关系即可,效果类似下图:

3)完美的方案:多数据源自由组合条件

我看过的多数人群圈选系统,一般会同时提供用户标签、用户属性、用户行为(即“事件”)等多种类型的数据源供圈选,类似下图效果(截图来自微盟CDP产品文档):

如果你是技术人员,看到上面这张图,估计会开始思考:这些是不同来源的数据,咋统一处理?这,就是技术实现的问题了,本文不做探讨哈。

除了以上按照业务条件来生成人群,还有以下两个方式也很常用:

  • 手动上传用户ID/手机号生成人群
  • 对已生成的人群进行交集/并集/差集逻辑运算,生成新的人群

3、人群的更新时效与数据留存问题

D+1更新人群是很常见的做法。大部分人群系统会区分为:

  • 静态人群/只算一次
  • 动态人群/例行计算

在动态计算的人群定义中,经常会用到相对时间,如“过去30天”。按照D+1产出数据的话,这个相对时间也会动态取值,人群数据就能持续更新。

类似标签系统,人群系统的历史数据也要做个限制,不能无限期保留。可以将人群分群结果实例设置一个保存期限,如保留最近7天或者14天的数据。

4、人群的业务使用场景

和标签类似,人群的使用场景是很丰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 广告
  • 消息触达(营销推送)

5、人群系统如何对接下游系统

如果你参考过业界某些CDP系统关于人群的功能设计,会发现,他们经常需要将人群“发布”或者“推送”给下游系统使用,这是咋回事呢?

实际上,你看到的上述操作,更多是为了广告系统使用人群来做适配设计。市面上单独售卖的CDP系统,将人群推送给百度广告、巨量引擎、腾讯广告等平台时,前提是已经在后台对接了相应广告账户。

如果不考虑广告系统适配的一些细节功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通用的人群系统,如何将数据传给下游系统呢?无非就两个方式:

  • 发布到一个共用的、中间的数据存储层,后续由下游业务系统自己去取数据
  • 直接在人群系统内,选择要发布的目标下游业务系统名称

如果是公司内部系统使用,还可以更灵活一些。人群系统开放接口,下游系统(如消息推送系统)在自己的功能界面内,通过接口来实现前端的人群查询和选择效果。

6、人群的ID类型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使用自有的客户id来触达到客户,如给客户直接送优惠券,只需要知道客户id即可执行。

在某些场景,我们需要知道客户手机号,如短信推送场景。这时候我们希望人群系统给出的数据包内有手机号信息。

如果你做过企微生态的推送,你需要的是企微外部联系人id(external userid),那人群系统给到的数据最好是以external userid形式呈现。

考虑到以上场景,可以在创建人群时就明确想要的人群ID类型,或者是在通用的人群生成后,在发布/推送到下游系统环节,指定想要的人群ID类型。

以上功能实现,前提是企业内部已经实现了One ID,或者说ID Mapping,即不同形式的客户身份/ID的关联、映射。

7、如何理解用户画像?

一句话解释:画像是人群叠加了分析维度的结果。

在使用各种数据源得到一个人群后,我们可以指定1个或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人群。

举例:线上举办了一次促销活动,将参加这次活动的人纳入一个人群。我们想分析一下,这个人群有什么特征,方便以后更有针对性地举办促销活动。我们可能会想分析人群的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累计下单金额分布等。这个分析结果就是所谓的用户画像,大致呈现效果如下图:

用户属性、用户标签、用户行为(即事件)都可以用做人群的分析维度,形成最终的用户画像。

8、实例解释标签和人群的使用区别

可能看完上面的一大堆文字后,你还是对标签和人群的区别有点模糊,那咱们还是用一个比较好理解的案例来解释下。

假设有这么一个业务需求:对累计下单金额超过50元的用户发送一批优惠券。分别用标签和人群,如何实现?

1)标签解决方案

首先,创建一个数值型的标签名为“用户累计下单金额”,D+1更新所有用户的这个标签值。

其次,改造下游业务系统。如,在发送优惠券的活动配置页面,需要实现这么一个功能:选择标签(名)后,可以有个下拉框,选择数学运算符(大于等于小于),再填写一个具体的数字(50)。这表示,从标签系统调用接口获取数据后,再进行一次过滤,计算出累计下单金额超过50元的用户列表,然后才能发送券。

上面这个方案,有什么问题?标签的使用方,可能需要自行实现较为复杂的逻辑计算层,明显不合理,无法开箱即用。尤其是当数据量很大时,需要等很久才能算出想要的客户名单。

这种做法比较笨重,但,也不是不能用,比较适合做一些临时、定制的业务场景。

那,如果就是要用标签来实现呢,有没有其他办法?

有,可以对标签系统的功能进行迭代,允许为数值型的标签,配置标签值分层,类似下图效果(截图自神策官方文档):

以此处的标签名“用户累计下单金额”为例,如50元(含)以下分一个层,50元以上分一个层。那么这个标签下的用户就会自动分到对应层级。也就是说,我们不采用原始累计消费金额打标签值,而是采用这个分层(名)来打标签值。

按照上述方式稍加改进后,优惠券发送活动层可以直接拿到累计消费金额在50元以上的用户名单,而不用额外做一次计算。

但,问题依然存在:“用户累计下单金额”这个数值型标签的分层标准,可能会经常调整,也许过两天运营会来和你说他们要计算“50元 < 累计消费金额在 < 100元”的客户,还是比较麻烦。

2)人群解决方案

在本方案中,使用已有的标签“用户累计下单金额”来构建一个人群,通过为此标签配置数学运算符,将计算过程在人群系统中实现,最后得到的是一个最终明确多少人的人群包。业务系统只需要拿到这个包,去发券就行了,不用自行再算一遍,因为人群系统已经帮你算好有多少人了。

从以上两个方案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复杂业务条件的客户筛选需求,用户标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创建人群而做的基础数据准备,使用人群来圈选客户,预先计算好最终客户名单,对下游系统更友好。

“(产品经理视角)人群圈选/用户分群与用户画像系统”的2个回复

  1. hey你好,最后一段的人群解决方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将下游筛选的那一步挪到了打标签这一步,这样的话其实步骤并没有减少呀,只是步骤前置而已

    1. 除了技术实现上的区别外,业务使用上的区别就是人群计算筛选过程到底应该放在上游系统还是下游系统。一般来说,数据量较大、业务条件复杂的人群圈选,应该在上游系统完成计算过程,因为这个计算过程可能会比较久。下游系统只是为了拿到这个人群包的最终结果,不应该去承担额外的计算逻辑。这么设计,从产品角度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解耦设计(下游系统只关注自己本身的功能,不关注复杂的标签和人群是如何算出来的)。

      还有就是,我最后一段举的这个例子,虽然在人群方案中我说使用已有的标签“用户累计下单金额”来构建一个人群,其实,也可以不用标签,用“事件”来计算,例如把用户下单行为定义为一个事件,那么事件的其他参数(订单下单金额)也可以用来计算人群。我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标签和人群在具体使用场景上的区别而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